小時候,我對‘宗教’的信仰而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以及人死后靈魂能升入‘天堂’的事情總有種神秘未知的感覺。 長大后,‘宗教’上那種虔誠至極的心靈對佛無限的敬仰,他們以今生作注,賜求來生,祈盼著佛力的加持,使我在精神的認知里感到非常震顫。為此,我的心靈被被這一切所包圍,同時又讓我感受到一種未成有過的壓抑和沉重,仿佛全部的情感,就是被這樣一個目標牽引著,潮漲潮落。如今帶著那份迷惑、那份向往、那份企盼和崇敬在絲絲細雨中被一個英雄人物的生命隕落而又騰升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其實,升入‘天堂’的對應面是下‘地獄’。《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里面對‘天堂與地獄’的解釋是:天堂地獄,漢語成語,拼音是tiān táng dì yù,意思是指善人死后升入天堂,惡人死后墮入地獄。佛家用以勸善懲惡。后常用以比喻幸福和凄苦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境遇。而《宋書amp;#8226;天竺迦毘黎國傳》:“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義而蹈道;懼地獄以敕身,孰與從理以端心。”這些恐怕都是對上‘天堂’與‘下地獄’最通俗的解釋吧。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先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此時,我想,他的靈魂應該去了‘天堂’,因為,他是‘功成名就、馳名當世’之人。 那一天,長沙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凄冷的雨中,湘雅醫院的地下通道旁,擠滿了前來送行的市民。噩耗傳出,到四點,只有短短三個小時,卻匯集起數千人。站在最前面的,竟然都是年輕人。載著袁隆平遺體的靈車,從地下通道,緩緩駛出。大家高喊:“袁爺爺”“一路走好”。許多人追著靈車,跑了很遠很遠。 在長沙的芙蓉路上,靈車所過之地,所以的十字路口,所有的車輛集體鳴笛,就連電動摩托車司機也嗚嗚的鳴著喇叭,仿佛這個城市都沉浸在喇叭的哀鳴聲中,這種曠古前無的景象可能是長沙這座城市唯一出現過的一次。甚至就連趕來的主播,追著靈車都是邊哭邊播,眾多的女孩,追著靈車,喊得聲嘶力竭。連看著微信的許多市民都情不自禁的被此感染而淚流滿面,我也是淚涌出眶久久沒有干濕。 我聽說,長沙市區的菊花,稻穗和滿天星,差不多已經被搶空。 甚至有的年輕人還拿來了自家的盆栽,悼念袁先生。芙蓉路沿線、地鐵口、很多二十歲左右的男孩和女孩,都捧著白色的花束。盡管衣著各異,卻都異常沉默,仿佛是失去了自己身邊最親愛的人似的。 此時,那些平時慢慢悠悠按照時間順序發生的事,都會壓縮在某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連刷抖音的每條消息,多是追悼這位‘國土無雙,端牢飯碗’的英雄了。 當這種濃烈的氛圍出現在我眼中的時候,我的視線漸漸地再次模糊起來,心理不禁一陣陣子顫抖。我才意識到,為什么所有的人都自覺地像他的靈魂鞠躬致敬,為什么所有的道路都向他的靈車讓路,而且沿路全部鳴笛致敬,就連平日晚高峰最堵的道路都暢通無比?此情此景,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人流,聳立于人世與天堂的十字路口,我甚至懷疑,它是否是天堂投射在人間的一個魔幻般的倒影?它是否是天堂自天而降的一種集體沉默的哀靈? 我坐在沙發上,面對著電視屏幕轉播的場景,仰望窗外綿綿不絕的細雨,仿佛蒼天也被感動了,淚水化作絲絲細雨傾盆而下。這種巧遇,也許正是宗教的神秘和世俗的真實巧妙結合,使我對它增添無盡的遐想。當我想用心去觸碰它的時候,夜幕降臨了,如同墜入深深的震撼中,它令我懷疑起自己的視覺和記憶,在5月22日的幽深的寂靜里,我度過了一個無眠感動的夜晚。 第二天的連續播報,先生靈魂的寄托,信仰的歸宿,都佇立在英雄的‘雜交水稻的育種栽培技術’之中。在那些布滿滄桑寫著饑餓不飽的痕跡里,依然能感受臉上砰然的跳動和心中蘊藏著一種永恒不變的情懷。輕輕叩問上蒼,祈求袁爺爺的靈魂緩緩升騰。 或許,許多80、90、200后們還不知道以前‘過苦日子’的情景,更沒有經歷每天饑腸轆轆,食不果腹、飯不飽肚的生活現狀。正是這位靈魂升天的英雄,由于他的‘雜交水稻的育種栽培技術’從而解決了中國和世界數億人吃飯的問題而享譽世界。如果沒有他的雜交水稻,中國糧食史很難說要改寫,老百姓挨我餓的日子又會重現,世界糧食的安全問題將會變得更加嚴峻。而這位上‘天堂’之人在中國和世界糧食危機時刻的改變,決定著每一個人的饑餓與生死,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從現在每一個中國人摒棄糧票、肉票能撐開肚皮吃飽飯的歷史段落來看,某種意義上就屬于這種性質。 中國雜交水稻的育種栽培技術是國際一流的。雜交水稻在目前國家糧食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國人口大概一半吃稻米,一半是吃以小麥為主的面食,水稻稻米中大概一半是雜交水稻,另外一半是常規水稻。所以雜交水稻產量的增加解決了中國許多人的吃飽問題。 茨威格在《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一書中曾經寫道:“在歷史中也像在藝術和生活中到處遇到的情況一樣,那些難忘的時刻并不多見。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 翻看中國水稻育種的技術進步史,有三次革命性的跨越,分別實現了作物的矮稈化、雜交化和優質化。雜交稻的技術飛躍,還有下半場。袁隆平開創了先河的技術,術語稱為“三系雜交”。其局限性在于,育種過程比較繁雜,操作環節多,以及不同品系的水稻植株很難調控花期相遇實現授粉雜交等。 從更多維度看,優質化應該才是中國水稻育種技術的第三次跨越。它是在解決吃飽問題之后,中國育種家對“吃好”發起的挑戰。不過,它沒有鮮明的時間節點,而是伴隨整個育種技術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 正因如此,升入‘天堂’的英雄于2018年9月8日,獲得了國家頒授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勛章”。2020年11月28日,當選2020中國經濟新聞人物。 于是,有人總結隆平先生一生,確實非同一般。 思想先進,卻非中共黨員。 學識淵博,卻非中科院士。 岀身名門,卻終身甘愿務農。 貌似嚴肅,卻喜愛吹拉彈唱。 年屆九旬,卻盡日操勞田間。 造福世界,卻樂于兩袖清風。 上下五千年,堪稱一界神農。 最難能可貴的是,先生一貫簡樸、低調,在被許多人視為夢囈的年代,他以豐產糧食的愿望而改變世界,成為中國首位職業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當無數蠢蠢欲動的靈魂只能依靠電腦屏幕前的浮光掠影感受成果時;他用艱辛的腳步在天涯海角的稻田里培養了雜交水稻育種,一舉解決了數億人吃飯的問題。僅憑這一點,在在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遺體送別的儀式上都在祈求傳遞天籟的圣音,透徹滌蕩無數的靈魂。 我站在遠處,看著花蝶一樣川流不息的人群,長龍一般的悼念隊伍,都是手持鮮花、低頭不語、默默含淚,好似一種尊敬、肅穆。而悼念廳內和墻外層層疊疊的花海宛如搭成了一座天梯托著他的靈魂宛如一絲絲煙云緩緩升入了天堂。 冥冥之中,思緒又落在這個日漸繁華的世界里,爾虞我詐不斷地上演,崇金主義的蔓延,海誓山盟只是個謊言,真情和善良又總是在紅塵的淚水中擱淺。似乎讓我再也難于尋覓到一片思想境界的高度。凡塵俗世如若一片茫茫的迷海,今日這幾番景象,特別是年輕人身上的變化,是不是就是我迷茫心靈的一絲期盼呢? 從疏離的現實中做一次短暫的逃離,回歸到人本身去感受社會真情,用樸素微小的真情輕敲殘酷的現實,這個社會年輕人的光芒一直還在,我們不能假裝看不見。 100多年前,詹天佑遠渡重洋,慷慨陳詞:各出所學,各盡所知,就能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60多年前,抗美援朝正在進行中。無數年輕人跨過鴨綠江:青山埋忠骨,馬革裹尸還,公辭七十載,今夕且當歸! 22年前,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美軍轟炸,三名中國記者當場死亡。北京的大學生,咆哮著上街,站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外面抗議。 美國駐華大使被圍了4天4夜才敢出門。 三年前,華為被美國一次次惡意打壓,所有技術人挺起了脊梁。 今天,同樣年輕的面孔,站到了為袁隆平送行的隊列中。 吾輩一直在自強。 少年強必將中國強,少年獨立必將中國獨立,少年進步必將中國進步。 大國崛起,也許不會一帆風順,但定當平安無虞。因為信仰和力量的星光,終有一日,會連綴成燦爛的銀河。因為這束光,是你,是我,是我們每一個人,生生不息,上下奔騰。 曾經,我們以為這一代年輕人沒有了信仰。追求真理和大師的人越來越少,追求金錢和名氣的人越來越多。 曾經,我們以為這一代年輕人墮落了。他們崇拜郭美美,追逐鄭爽和范冰冰;他們為網紅而瘋狂,陷落在金錢崇拜、顏值正義的扭曲價值觀里,不可自拔。 曾經,我們認定,這是垮掉的90后與00后。他們生于蜜罐,成長于獨生的家庭,盡享了上下幾輩人的偏愛,卻很少懂得感恩。 上述所列,都是當前社會現實的清單。所幸的是,這次自發送別悼念袁隆平院士的人山人海中,絕大部分是年輕人,這一幕讓人觸動。 哪怕外界的噪音再大,哪怕目之所及并不盡如人意,他們依舊向光明的地方而去。正是因為有了他們,中國社會才有了希望。 我們感懷這樣的時代進步,不是因為我們糊涂,而是我們來自曾經寒徹透骨的社會現象,我們能體察到現代社會年輕人改變的溫度,我們驚訝,他們身上發自內心和表情的送別。他們開始顯山露水,并慢慢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不能否定,也不能掩蓋。這一代的年輕人,會有讓人怒其不爭的行為,他們中有令長輩恨鐵不成鋼的少數。但多數年輕人,正在成為比肩甚至超越上一輩的個體。 那些追著袁隆平靈車跑的年輕人,那些靈車十里眾相隨的人群,還有許多抱頭痛哭的大學生,他們才是中國年輕人最該有的樣子。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志氣高昂,三觀正確,愿意用智慧和深情照亮國家,照亮宇宙。 何其有幸,我曾和袁先生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雖然從未謀面,倍感親切。如今他走了,卻雖死猶存。 寫到這里,我想,像袁先生一樣,窮盡一生追索人們吃飯的問題,最后身軀落幕,而靈魂卻剛剛升天,可謂人類命運的一個映射,隨精神永恒的飛升。 最后,附其此人生平如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13點7分),男,漢族,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并提出并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2021.5.24草于家 >>>更多美文:原創散文
- Oct 09 Wed 2024 09:04
我愿意在你左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